「設計」點抗老齡問題? 「老嘢」話事設計未來生活

Press Release
2014年6月23日 (新聞稿由Cultural Connections代「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社會設計工作室」發放) 「設計」點抗老齡問題? 「老嘢」話事設計未來生活 香港首個老人設計會 行動實踐「社會設計」 「人口老化」近年已成為全世界和香港最重要的社會議題之一,可惜焦點大多只集中討論如何擴大社會保障和老人福利等。這可能因為「老人」往往給大眾的印象就是「體弱多病」、「需要照顧」、 甚至是年輕一代的「負擔」 。 甚少人想到「老人」都可以有「創造力」,創意原來可以「抗老齡問題」,甚至人人都可以創造和設計適合自己的「老年生活」。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 屬下的「社會設計工作室」(DESIS Lab for Social Design Research) (下稱「工作室」)去年曾召集超過一百位「老人」 與該校三百多位設計系學生一同設計我們的「生死殯葬」, 探索和正視死亡。而今年「工作室」更成立「『老嘢』設計會」(下稱「設計會」), 招攬更多「香港老人」 成為會員,  希望透過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提倡「參與式設計」,鼓勵「香港老人」親手設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包括日用品、飲食、居住環境,創造適合自己的生活。 「其實每個人都會老,但年紀大了並不等於沒有創造力和創意!」,「設計會」長老-「工作室」總監李欣琪博士 (Dr Yanki Lee) 指出,只要透過創造合適的環境,讓「香港老人」親身參與設計的過程,便能激發並令他們重拾對日常生活的種種想像和觀察能力, 繼而發揮他們潛藏的創造力(ingenuity)。」 「『老嘢』即『老人家嘅嘢』,泛指老年人生活中的各樣細節和事物。而『老嘢』可能在某些人心目中帶負面意義,但我們就是希望讓「香港老人」重奪定義『老嘢』這詞的主動權,以設計的創意,計劃和營造適合他們自己的生活環境;亦希望大眾反思對老人和老年生活的傳統想像」,「工作室」設計研究員 曾兆賢 (Albert Tsang) 介紹成立設計會的目的。 「社會設計工作室」一直致力提倡「參與式」的「社會設計」理念,以「設計點生活」的主題,鼓勵市民大眾應用新的設計知識去改善我們的社會和生活。「工作室」更會主動走入社群,研究員將帶領「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學生,首次參與將於七月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所舉行的「退休人士及長者博覽」,於會場設置展區並舉辦不同活動,包括: 《設計「老一袋」》和《設計好一餐》,讓參加者落手設計適合自己的手提袋和餐飲方式,體驗設計的樂趣。展區亦會有《設計「死」粒石》與大家一起設計近年在外國流行的「紀念鑽」(即將骨灰製成鑽飾)。而新成立的「『老嘢』設計會」更會於現場招攬會員,歡迎不同年齡人士加入,即場登記更可獲贈「福袋」一個,內附精美設計的會員卡和「設計點生活」手冊,啟發會員一起觀察身邊的設計,由房屋、服飾、到交通工具等, 到處探索。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社會設計工作室」於「退休人士及長者博覽」的展區資料如下: 日期: 2014年7月1至3日 (星期二至四) 時間:上午十時至下午七時 地點: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展區位置:D48 ────────────────────────────────────── 編輯垂注 傳媒導賞安排 日期: 7月3日 (四) 時間: 下午四時至下午五時 內容: - 由「社會設計工作室」總監李欣琪博士(Dr Yanki Lee) 導賞和介紹 - 參觀為老人及到場人士安排的設計活動: 《設計「老一袋」》、《設計好一餐》和《設計「死」粒石》; - 訪問李欣琪博士和活動參加者 (有興趣參加請聯絡公關) 圖片下載: http://goo.gl/tnOCSG [caption id="attachment_648" align="alignnone" width="300"] HKDI設計系學生為老人設計形象[/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650" align="alignnone" width="300"] HKDI學生為老人拍攝造型照[/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642" align="alignnone" width="300"] 老人與學生討論「生死殯葬」[/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654" align="alignnone" width="300"] 老人與學生討論「生死殯葬」[/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662" align="alignnone" width="300"] 老人與學生設計自己的未來生活[/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645" align="alignnone" width="300"] 老人與學生設計自己的未來生活[/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649" align="alignnone" width="300"] 參與活動的老人與學生大合照[/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753" align="alignnone" width="300"] 老嘢』設計會會徽[/caption]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社會設計工作室」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社會設計工作室」成立於2013 年夏天,是一個提倡「社會設計」的行動研究小組 。致力實踐「參與式設計」,啟發全民參與「設計點生活」的理念, 應用新設計知識使我們的社會和生活變得更美好。 老嘢設計會(DesignAge HK Club) 老嘢設計會 (DesignAge HK Club) 的概念源於由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科爾曼 (Roger Coleman) 教授於上世紀90年代率領一項名為DesignAge的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計劃 。國DesignAge設計會的創立是為了激勵年青設計師改變現有的商業和設計方法,以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問題。項目發展的其中一個里程碑就是與「第三齡大學」(U3A)合作,該大學致力提倡和鼓勵退休和半退休人士聚首一堂和共同學習,而該次合作成功讓DesignAge設計會接觸到一群龐大而仍活躍於社群的長者。 老嘢設計會 (DesignAge HK Club) 希望接觸到不同年齡的人士 , 以類似的方式共同思考和認識專為老齡人口的設計 。 社會設計…
Read More

全球首創「粉絲共享」網上平台 樂迷力量成就新樂壇誕生  

Press Release
2014年6月6日 (新聞稿由Cultural Connections代330ipo發放) 全球首創「粉絲共享」網上平台 樂迷力量成就新樂壇誕生 葉麗儀、鮑比達、劉以達、糖兄妹率先登場 顛覆樂壇 粉絲預購出資 與音樂人共享成果 音樂工業多年來一直由唱片公司主導,而過去十多年來音樂業界收入萎縮,越來越少人願意投資製作音樂,以致近年新音樂減少,和部分音樂人惟有自資製作音樂,嚴重影響音樂產業發展。 今年六月,這種生態將被330ipo徹底改變!330ipo是一個凝聚音樂人和樂迷,同時集生產、發行、推廣、銷售和版權管理於一身的一站式音樂平台。樂迷可以透過這個平台,在音樂項目的萌芽階段,以預購支持自己喜愛的音樂人,音樂人亦藉此得到製作所需的資金,而未來音樂銷售和版權的部份收益將與樂迷共享。這個嶄新的模式將音樂產業鏈次序全面顛倒,首批參與的音樂人由殿堂級前輩到新晉樂手都有:糖兄妹、若琪及3Think享樂團、鮑比達、葉麗儀、劉以達、潘源良、陳潔麗、劉卓輝、張崇德、張崇基以及多隊獨立樂隊。(依項目推出先後次序) 330ipo音樂平台由資深專業音樂管理人程沛威、著名作詞人劉卓輝和傅淼創立,歡迎任何音樂人提出計畫,330專業團隊協助制定計劃,但絕不會干預其藝術創作自由。經確認項目將上載到330ipo網站,供樂迷公開認購,以獲取項目所需的製作資金。當認購金額達標,項目便可在保證不會虧損下成功啓動和實行。首批認購樂迷既能以實際行動支持喜愛的音樂人,又可優先獲得親筆簽名唱片等;而產品的部份長遠版權收益,音樂人更會直接回饋樂迷,令樂迷能共同分享音樂創作的成果,成為音樂人的緊密伙伴。 針對目前音樂人缺乏資金、音樂產業不被投資者看好而令音樂產業嚴重萎縮的現況,330ipo希望以突破性的「粉絲共享」(fans-sharing) 模式,為整個產業帶來新活力,重建有效的產業鏈,確保新音樂不斷,音樂人事業得以持續。平台能夠協助音樂人持續發展音樂事業,減低創作風險成本,推動創作自由,讓各類型音樂百花齊放,提升音樂質素。不論資深或新晉音樂人,都可以提出合適項目在330ipo平台供樂迷認購,甚至可與唱片公司合作互補,達至雙贏。 330ipo團隊擁有專業管理出版和版權事務的豐富經驗,有專人代為處理出版、生產、發行、運送、銷售、推廣等複雜問題,音樂人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專心創作音樂,最終亦令樂迷可以享受更高品質的作品。創辦人之一程沛威指出:「我們希望這網上互動平台能將樂迷與音樂人緊密地連繫起來,令樂迷成為音樂的持份者,而不只是聽眾或購買者,實質地參與和推動他們所支持的音樂和音樂人,同時亦分享其成果。」 糖兄妹將與 (王) 若琪及本地原創樂隊「享樂團3Think」合作製作EP「年輕的心跳」和演唱會。「我們很高興成為網站第一個音樂人項目!這次新嘗試能否成功,就有賴樂迷的參與和支持啦!」除了一些獨立新進的音樂人外,330ipo更與殿堂級歌手葉麗儀合作推出黑膠唱片。葉麗儀說:「330ipo的粉絲共享概念不止非常新穎,確是能夠幫助不同音樂人實現夢想,加上背後團隊的專業經驗和能力,我非常期待和330ipo的合作,如果得到樂迷足夠的支持,我更希望未來在330ipo推出更多計劃,製作更多好音樂。」 330的意思為3分30秒,亦即3分半鐘,是全球流行歌曲的平均長度。網站內除詳列各音樂項目和音樂人的資料外,更設有「粉絲團」留言版、「日誌」、「相冊」、「音樂MV」等功能,樂迷可以知道項目的最新消息和進展。請即登入www.330ipo.com親身參與這場音樂革命! 傳媒查詢或有興趣專訪創辦人之一程沛威先生或參與音樂人(包括鮑比達先生 、糖兄妹/若琪/3Think組合及陳潔麗小姐) 歡迎聯絡。 編輯垂注 關於330ipo 330的意思是3分30秒 – 或3分半,也就是世界上大部分流行歌曲的平均長度。 330ipo利用前所未有的方法將音樂人和樂迷連繫起來,締造嶄新的音樂平台,成就一場復興音樂產業的革命! 透過330ipo認購喜歡的音樂項目,除了可以得到相關的音樂製成品之外,更可以在該項目日後享有版權收入之際,獲得部份分成,共享盈利成果。 330ipo的團隊分駐香港和北京兩地,是一個薈聚多方面專家和人才的精英集體,在音樂版權運營、音樂創意經營、互聯網技術、投資與金融創新等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與能力,願與所有對音樂抱有熱愛、夢想和使命感的朋友共同打造這個革命性的音樂平台。 即將推出音樂項目 項目名稱 音樂人 推出日期 年輕的心跳EP 及音樂會 糖兄妹/若琪/3Think 經已推出 “The Music and the Voice” 黑膠唱片 鮑比達& 葉麗儀 6月9 日 Me? We! 10周年紀念專輯 + 特別版Tee 潘源良 6月16 日 Dear Hong Kong' 單曲製作 鮑比達& 葉麗儀 6月21 日 劉以達 ── 最新專輯 劉以達 6月30 日 鮑比達x 陳潔麗 ── 靚聲全新大碟 鮑比達x 陳潔麗 7月15 日 張崇基& 張崇德 ── 全新大碟 張崇基& 張崇德 7月15 日 高像素圖片下載 http://goo.g/hNfn53 鮑比達 & 葉麗儀 “The Music and the Voice” 黑膠唱片 若琪/3Think 年輕的心跳 EP 及音樂會 潘源良 Me? We! 10 周年紀念專輯 330ipo 網站 關於330ipo創辦人 程沛威 前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 總經理,三大唱片公司(環球、索尼及華納音樂)的合資企業公司OneStop Asia CEO, 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 亞洲區業務顧問並成功創辦版權集體管理組織香港音像聯盟(HKRIA)。此外,程沛威畢業於香港大學,多年來還創辦多個從事音樂發行,銷售,互聯網及文化創意業務,並為香港音樂、藝術及電影文化推廣協會主席。 劉卓輝 著名作詞人、創意文化人和資深音樂業者,也是中國內地唱片業的先驅,曾創辦大地唱片和字母唱片。此外,他一直透過其歌詞影響著不少樂迷,特別是為樂隊Beyond和多位歌手所寫的名曲。劉卓輝為330ipo的模式提出了很多創新的元素。 傅淼 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和美國南加州大學後在美國工作多年,之後回到北京從事風險投資工作,一直是中國的移動互聯網業務投資界的領跑者。傅淼對音樂有濃厚的激情,對互聯網時代的音樂復興有深入的思考和強烈的使命感。2013年,傅淼與程沛威和劉卓輝三個不同領域的專家共同創立330ipo。
Read More

設計並非紙上談兵 LAAB實現室「非典型實現品」展覽

Press Release
2014年4月1日 (新聞稿由Cultural Connections代LAAB發放) 設計並非紙上談兵 生產也是創作一部份  頂尖學府畢業青年建築師 為藝術家做藝術 為設計師做設計 LAAB實現室「非典型實現品」展覽 展期至本週六 「LAAB實現室」是香港一家獨一無二的機構,他們既是一家設計事務所、則師樓,也是展覽、傢俱、藝術品的製作公司。他們深信,設計不是紙上談兵,生產過程也可以充滿創意。因此他們的「實現室」是一個將創意實現的實驗室,不單有電腦和繪圖桌,還有3D打印機和CNC切割機等尖端科技產品,將創新元素與創意發揮延伸至生產過程。 LAAB由四位年青人創辦,他們全部曾接受正統建築師訓練,卻又不安於傳統建築師的工作。他們深信「設計無疆界」,創作不拘一格,涉獵城市設計、建築、室內設計、產品設計、藝術品等,不一而足。LAAB的兩個A代表著「藝術」(Art) 與「建築」 (Architecture)。他們創出天馬行空的設計之餘,也會落手落腳參與製作,所以能夠在製造過程中不斷進行實驗,令設計更臻完善。 即使是實現別人的構想,製造的過程對他們而言,也是一個創新的試驗場。LAAB近年跨足藝術展覽,西九的「構。建M+」、威尼斯雙年展的香港館、香港設計師協會環球設計大獎展覽,統統在他們的「實現室」設計或製作。LAAB堪稱是為藝術家實現藝術、為設計師進行設計。其他藝壇盛事如Clockenflap和Art Basel等,亦有他們創作的蹤影。 LAAB實現室的四位創辦人畢業於香港大學以至麻省理工(MIT)、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UC Berkeley) 等著名學府,獲得多個獎項和獎學金。麻省理工的校訓「Mens et Manus」(腦與手) 也成為了他們的格言,因為在「實現室」工作正需要揉合設計思考及實體製作。 LAAB現正舉行「非典型實現品」展覽,展出建築及藝術的實驗品、製作花絮影片、設計圖及模型等,讓觀眾一睹種種創意實驗,和將它們實現時的種種歷程。展覽已於3月29日開幕,開幕嘉賓包括藝穗會總監謝俊興,及香港大學建築系副主任Jason Carlow。謝俊興認為LAAB在香港「獨一無二」,Jason Carlow也高度讚揚他們運用尖端科技進行設計與製造。 展覽於中環藝穗會舉行,展期直至本週六。詳情可參看:www.LAAB.pro。 日期: 即日至4月5日 (本週六) 時間: 中午12:00至晚上10:00 下午2:00至晚上7:00 (4月5日) 地點: 中環下亞厘畢道2號 藝穗會 陳麗玲畫廊 編輯垂注 展覽簡介 社會對設計多著重效率及固有經驗,令創新舉步維艱。LAAB實現室嘗試在香港的現實中掙扎,以「Mens et Manus」- 實驗及實現並重的哲學為本,把建築師、藝術家、傳統工匠及高科技機械包括CNC及3D打印機,放在同一工作空間內,揉合設計思考及實體製作。「非典型實現品」在29/3 -5/4 (平日12nn-10pm及假日2-7pm) 於中環藝穗會展出建築及藝術的實驗品、製作花絮影片、設計圖及模型等,請留意網頁 www.LAAB.pro 及 www.facebook.com/LAABpro。 圖片下載 高清圖片下載:http://goo.gl/6MNnTe LAAB團隊:Ricci Wong、Kinmo Ng、Kenneth Cheung、Otto Ng、Hang Yip、Hugo Ma、Jason Choi 展覽現場 展品:搖搖搖搖板 展品:Terra Tree 展出項目:The First Mansion Designed and Made in LAAB 展出項目:凳先生 Mr. Stools Designed and Made in LAAB 展出項目:喇沙書院 La Salle College Designed in LAAB LAAB實現室簡介 LAAB 實現室 - 專注在建築、室內、家具、產品,以至藝術品,實現一系列非典型的設計概念。LAAB的創辦團隊曾獲不少本地及海外獎項,包括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全額獎學金及Schnitzer藝術家獎,亦獲得香港大學舊生奬奬牌,入圍香港建築師學會青年建築師,及獲選《透視雜誌》的「40-under-40」設計驕子。 除了自家創作,LAAB實現室也是個開放平台,一直與不少建築師及藝術家合作製作項目,當中有國際大師級的前輩,也有潛力無限的同輩。設計單位之間的合作是甚為罕見的,我們卻認為每個合作都能夠激發實現非典型創作。 創辦團隊簡介 吳鎮麟 (Otto) 在美國MIT就讀建築時曾獲全額獎學金,Schnitzer 藝術家獎,及阿爾法羅池獎章 (Alpha Rho Chi Medal,大師兄貝聿銘當年也是得到這個學術奬項)。專注以新進科技應用在設計及藝術上,作品曾被刊登於不少國際雜誌,也先後前赴美國,英國及意大利多國以及香港的知名建築師團隊工作。回港後在母校香港大學及知專設計學院客席任教建築設計及科技,更在廿七歲時獲《透視雜誌》選為「四十歲以下四十設計驕子」。 葉晉亨 (Hang) 早年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及香港大學修讀建築,更於2012年參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並入圍「香港青年建築師獎」。曾在多間建築師事務所出任要職,現時在城大及知專設計學院客席任教建築設計,並熱愛盆景製作。 黄卓健 (Ricci) 在中大及港大先後修讀三個藝術及建築學位,畢業後購入一部CNC機械並在創立 ArtLab,成為LAAB實現室的基礎,多年來負責了數十個香港及海外的藝術展覽,展館及藝術品的製作工程,包括M+Mobile,巴塞爾藝術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及港深建築雙年展等等。黄卓健現時在知專設計學院客席任教建築製作。 陳杰威 (Geoff) 掌握施工細節及製作工藝,是實現室在製作方面的靈魂人物。曾是ArtLab的核心成員,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港深建築雙年展,Art Basel,Art Alive Park 及Detour,現於實現室主理製作。愛好廣泛,曾任業餘平面模特兒,並熱忱電單車飛馳。
Read More

頂尖學府畢業青年建築師 實現非典型設計

Press Release
2014年3月19日 (新聞稿由Cultural Connections代LAAB發放) 創意無疆界 頂尖學府畢業青年建築師 跨足藝術 實現非典型設計 LAAB實現室舉行「非典型實現品」展覽 四個頂尖學府畢業的建築專才,不安於傳統建築師的工作。他們跨足藝術展覽,西九的「構。建M+」、威尼斯雙年展的香港館,統統在他們的「實現室」製造;藝壇盛事如Clockenflap和Art Basel等亦有他們的創作。他們充滿實驗精神,不但自己著手天馬行空設計,還會幫人實現一些古靈精怪的構想、任由創意馳騁。他們借助尖端科技,設計用上3D打印和以電腦程式控制製作的CNC技術,將各種創意實驗帶到現實生活。他們,是由四個建築師創辦的工作室──LAAB實現室。 LAAB實現室的四位創辦人均曾接受正統建築訓練,又各有獨特專長和背景。他們畢業於香港大學以至麻省理工(MIT)、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UC Berkeley) 等著名學府,獲得多個獎項和獎學金,但最終卻選擇了一條與大部份建築畢業生不同的非典型的事業路途。四人由合作多時,之後共同成立LAAB,本著「設計無疆界」的信念,不拘一格進行各種創作,由城市設計、建築、室內設計到產品設計、藝術品等,不一而足。LAAB的團隊表示:「游走於藝術與建築,就好像左右腦之間的變換,令我們不斷有創作靈感。」 顧名思義,「實現室」裡實驗及實現並重,麻省理工的校訓「Mens et Manus」(腦與手) 也是他們的格言。工作室裡,他們既重視傳統工匠手藝,也引入尖端科技如編寫電腦程式幫助設計的CNC技術,和近年炙手可熱的3D打印等等,揉合設計思考及實體製作。他們亦積極與國際大師和潛力無限的同輩合作,這種協作在設計界甚為罕見,LAAB實現室卻認為這樣才能激發創意。即使是實現別人的構想,他們也視之為實驗,製造的過程也是一個創新的試驗場。他們認為:「社會對設計多著重效率及固有經驗,令創新舉步維艱。LAAB實現室嘗試在香港的現實中掙扎。」 LAAB將舉行「非典型實現品」展覽,展出建築及藝術的實驗品、製作花絮影片、設計圖及模型等,讓觀眾一睹種種創意實驗,和將它們實現時的種種歷程。詳情可參看:www.LAAB.pro。 日期: 3月29日 (六) 至4月5日 (六) 時間: 中午12:00至晚上10:00 (3月29日,3月31日至4月4日)     下午2:00至晚上7:00 (3月30日及4月5日) 地點: 中環下亞厘畢道2號 藝穗會 陳麗玲畫廊 派對: 3月29日 (六) 下午4:00 編輯垂注 傳媒導賞安排 日期: 3月28日 (五) 時間: 下午5時 地點: 中環下亞厘畢道2號 藝穗會 陳麗玲畫廊 (有興趣參加請聯絡公關,亦歡迎預約另行專訪LAAB實現室負責人) 圖片下載 高清圖片下載:http://goo.gl/A1ERpT 實現室簡介 LAAB 實現室–專注在建築、室內、家具、產品,以至藝術品,實現一系列非典型的設計概念。LAAB的創辦團隊曾獲不少本地及海外獎項,包括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全額獎學金及Schnitzer藝術家獎,亦獲得香港大學舊生奬奬牌,入圍香港建築師學會青年建築師,及獲選《透視雜誌》的「40-under-40」設計驕子。 除了自家創作,LAAB實現室也是個開放平台,一直與不少建築師及藝術家合作製作項目,當中有國際大師級的前輩,也有潛力無限的同輩。設計單位之間的合作是甚為罕見的,我們卻認為每個合作都能夠激發實現非典型創作。 創辦團隊簡介 吳鎮麟 (Otto) 在美國MIT就讀建築時曾獲全額獎學金,Schnitzer 藝術家獎,及阿爾法羅池獎章 (Alpha Rho Chi Medal,大師兄貝聿銘當年也是得到這個學術奬項)。專注以新進科技應用在設計及藝術上,作品曾被刊登於不少國際雜誌,也先後前赴美國,英國及意大利多國以及香港的知名建築師團隊工作。回港後在母校香港大學及知專設計學院客席任教建築設計及科技,更在廿七歲時獲《透視雜誌》選為「四十歲以下四十設計驕子」。 葉晉亨早年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及香港大學修讀建築,更於2012年參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並入圍「香港青年建築師獎」。曾在多間建築師事務所出任要職,現時在城大及知專設計學院客席任教建築設計,並熱愛盆景製作。 黄卓健 (Ricci) 在中大及港大先後修讀三個藝術及建築學位,畢業後購入一部CNC機械並在創立 ArtLab,成為LAAB實現室的基礎,多年來負責了數十個香港及海外的藝術展覽,展館及藝術品的製作工程,包括M+Mobile,巴塞爾藝術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及港深建築雙年展等等。黄卓健現時在知專設計學院客席任教建築製作。 陳杰威 (Geoff) 掌握施工細節及製作工藝,是實現室在製作方面的靈魂人物。曾是ArtLab的核心成員,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港深建築雙年展,Art Basel,Art Alive Park 及Detour,現於實現室主理製作。愛好廣泛,曾任業餘平面模特兒,並熱忱電單車飛馳。   展覽及部份展品簡介 社會對設計多著重效率及固有經驗,令創新舉步維艱。LAAB實現室嘗試在香港的現實中掙扎,以「Mens et Manus」- 實驗及實現並重的哲學為本,把建築師、藝術家、傳統工匠及高科技機械包括CNC及3D打印機,放在同一工作空間內,揉合設計思考及實體製作。「非典型實現品」在29/3 -5/4 (平日12nn-10pm及假日2-7pm) 於中環藝穗會展出建築及藝術的實驗品、製作花絮影片、設計圖及模型等,請留意網頁 www.LAAB.pro及 www.facebook.com/LAABpro。   Mr. Stools 凳先生 Designed and Made in LAAB (Computer Programmed; CNC-Fabrication with Plywood & Steel)   3D-Print Bracelet 三維打印手飾 Designed and Made in LAAB (Computer Programmed; 3D-printed with translucent resin)   Bullet Ballet 舞子彈 Designed and Made in LAAB (Computer Programmed; CNC with acrylic)   Merry-bike-round 氹氹氹氹轉for Clockenflap 2013 Designed and…
Read More

「大地藝術」展覽 紀錄創意重塑新界末落鄉村點滴

Press Release
2013年11月12日 (新聞稿由Cultural Connections代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園境建築學部發放) 「大地藝術」展覽 紀錄創意重塑新界末落鄉村點滴 港大建築學院學生 透過藝術探索人與自然互動 香港大學園境建築學部的師生,上月用創意重塑新界林村附近一條末落村莊。是次參與的人員,均為「塑造大地:尋找自然與城市的和諧」課程師生,課程的重點,是透過「大地藝術」(Land Art),瞭解人與自然的關係。活動的照片及紀錄,將於11月13日至20日於藝穗會Fringe Vault展出。展覽詳情如下: 日期: 2013年11月13日至20日 (星期日休息) 時間: 上午10:00至晚上10:00 (11月13日於下午6:00後開放,11月20日提前至下午3:00結束) 地點: 香港中環下亞厘畢道二號藝穗會Fringe Vault 上月15至18日,建築學院的學生在老師帶下,在這個距離林錦公路十五分鐘步程的偏僻村莊,設計六件裝置藝術,題材分別為:Absence、Flow、Framing Bodies、Memory、Reflection、Viewing。學生先要掌握當地的自然特徵與人文歷史,然後表達自己對環境與文化的看法,得出的作品融入當地的自然環境與居民聚落,反映地貌、自然資源的特色。 「大地藝術」最早出現於七十年代,藝術家在獨特的自然地貌上創作,以回應當地環境。最初出現時對當時的藝術界帶來衝擊,藝術品不在囿於博物館與畫廊,同時自然界的變化如風向、潮汐也成為創作過程的一部份。日本三年一度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更自2000年起成為國際藝壇盛事。 任教「塑造大地:尋找自然與城市的和諧」課程及負責是次項目的麥詠詩 (Vincci Mak) 助理教授指出:「透過『大地藝術』,學生可以探索人類文化如何最好地與自然環境互動,找出文化 (culture) 與自然 (nature) 的平衡點。」 是次活動選址大埔林村附近的村落,是因著這當地豐富的文化與自然內涵,非常適合學生探究自然與聚落、地貌與藝術的關係。最早聚居的客家人一直展現與環境融洽相處的智慧。在今日居民大舉遷往城市後,希望是項計劃能喚起對鄉郊「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 的重視,重新審視人文活動與自然環境的微妙平衡與互動。 為令更多市民認識「大地藝術」,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園境建築學部特別舉行展覽,展出活動的紀錄和學生作品的照片。課程學生將於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上午10:30至下午1:00在展覽場地介紹作品,並由導師評分,歡迎旁聽。 學生作品部份圖片 下載高清照片 Absence Flow Framing Bodies Memories Reflection Viewing 編輯垂注 (1) 採訪安排 如有興趣到藝穗會參觀展覽及採訪: 日期:11月16日 (星期六) 時間:上午10:30 地點:中環下亞厘畢道2號藝穗會Fringe Vault 如有興趣個別採訪項目負責人,亦歡迎聯絡。 (2) 項目負責人簡介 麥詠詩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 園境建築學部 助理教授 麥詠詩 (Vincci Mak) 於美國南加洲大學修讀建築,獲建築學學士;其後往哈佛大學深造,專研園境建築,獲園境建築學碩士。麥女士曾於香港及倫敦執業,從事園境建築、城市設計等工作,負責的項目遍及亞洲、歐洲、中東等地。2009年起擔任香港大學園境建築學部助理教授,除教學外亦參與多個展覽,包括2011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2012年「港文化‧港創意」在三棟屋的展覽等。 (3) 香港大學「塑造大地:尋找自然與城市的和諧」課程簡介 「塑造大地:尋找自然與城市的和諧」(Shaping the Landscape: A Quest for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the City) 希望學修讀的學生透過特定場域的藝術裝置,探索人類與自然不斷轉變的關係。過程中學生須透徹瞭解當地的歷史脈絡,從中醞釀其藝術作品。得出的一系列作品,須捕捉該處的特質,運用當地自然物料、色彩與質感、光與風、人文歷史等。過去兩年,課程曾於薄扶林、鯉魚門舉行學生創作的「大地藝術」作品展覽。 (4) 網上資源 課程面書專頁 「塑造大地」課程網站:介紹課程過去兩年在薄扶林、鯉魚門的展覽,及海外「大地藝術」案例研究。
Read More

港大建築學院 創意重塑新界末落鄉村

Press Release
2013年10月15日 (新聞稿由Cultural Connections代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園境建築學部發放) 以藝術探索人與自然的互動 港大建築學院 創意重塑新界末落鄉村 香港版「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指日可待 日本三年一度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自2000年起,成為國際藝壇盛事。過百件藝術裝置與荒廢的梯田、停用的學校、無人的民居結合,12年來吸引超過一百萬人次到訪這個本來已老化頹敗的農業地帶,更為所在的新潟縣帶來35億日圓經濟效益。 類似的項目正在香港萌芽,香港大學園境建築學部的師生,將會在這個十月,用創意重塑新界龍丫排。是次參與的人員,均為「塑造大地:尋找自然與城市的和諧」課程師生。學生將在老師帶下,在這個距離林錦公路十五分鐘步程的偏僻村莊,設計六件裝置藝術。作品必須融入當地的自然環境與居民聚落,反映地貌、自然資源的特色,並探索環境變化、城鄉文化差異等問題。 該課程的重點,是透過「大地藝術」(Land Art),瞭解人與自然的關係。「大地藝術」最早出現於七十年代,藝術家在獨特的自然地貌上創作,以回應當地環境。最初出現時對當時的藝術界帶來衝擊,藝術品不在囿於博物館與畫廊,同時自然界的變化如風向、潮汐也成為創作過程的一部份。 任教課程及負責是次項目的麥詠詩 (Vincci Mak) 助理教授指出:「透過『大地藝術』,學生可以探索人類文化如何最好地與自然環境互動,找出文化 (culture) 與自然 (nature) 的平衡點。」 她指出,這次選址龍丫排,是因著這裡豐富的文化與自然內涵,非常適合學生探究自然與聚落、地貌與藝術的關係。最早聚居的客家人一直展現與環境融洽相處的智慧。在今日居民大舉遷往城市後,希望是項計劃能喚起對鄉郊「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 的重視,重新審視人文活動與自然環境的微妙平衡與互動。學生創造作品時,必須要掌握龍丫排的自然特徵與人文歷史,然後表達自己對環境與文化的看法。 課程師生將會於2013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大埔龍丫排進行藝術裝置,學生將在10月18日 (星期五) 下午3時至5時向評審介紹作品,作品將留在龍丫排。 有關作品的資料及紀錄,將會於中環下亞厘畢道2號藝穗會Fringe Vault展出,展期由11月13日至20日。發佈會將於11月16日 (星期六) 上午10時半至下午1時舉行,屆時學生將在場介紹作品,並由專家回應。 編輯垂注 (1) 採訪安排 如有興趣到龍丫排參觀現場藝術裝置及訪問師生/評審: 日期:10月18日 (星期五) 集合時間:下午2:15 集合地點:太和火車站 (公關將陪同傳媒朋友前往,敬請預約。) 如欲自行前往,歡迎索取地圖及交通資料。 如有興趣到藝穗會參觀展覽及採訪: 日期:11月16日 (星期六) 時間:上午10:30 地點:中環下亞厘畢道2號藝穗會Fringe Vault 如有興趣個別採訪項目負責人,亦歡迎聯絡。 (2) 項目負責人簡介 麥詠詩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 園境建築學部 助理教授 麥詠詩於美國南加洲大學修讀建築,獲建築學學士;其後往哈佛大學深造,專研園境建築,獲園境建築學碩士。麥女士曾於香港及倫敦執業,從事園境建築、城市設計等工作,負責的項目遍及亞洲、歐洲、中東等地。2009年起擔任香港大學園境建築學部助理教授,除教學外亦參與多個展覽,包括2011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2012年「港文化‧港創意」在三棟屋的展覽等。 (3) 香港大學「塑造大地:尋找自然與城市的和諧」課程簡介 「塑造大地:尋找自然與城市的和諧」(Shaping the Landscape: A Quest for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the City) 希望學修讀的學生透過特定場域的藝術裝置,探索人類與自然不斷轉變的關係。過程中學生須透徹瞭解當地的歷史脈絡,從中醞釀其藝術作品。得出的一系列作品,須捕捉該處的特質,運用當地自然物料、色彩與質感、光與風、人文歷史等。過去兩年,課程曾於薄扶林、鯉魚門舉行學生創作的「大地藝術」作品展覽。 (4) 網上資源 課程面書專頁:將會每日追蹤是次於龍丫排的裝置過程。 「塑造大地」課程網站:介紹課程過去兩年在薄扶林、鯉魚門的展覽,及海外「大地藝術」案例研究。 龍丫排地圖 (5) 圖片 「塑造大地」課程網站 龍丫排現貌 2012年在鯉魚門的「大地藝術」作品 (左:Twin Cubes;右:Gone with the Wind)
Read More

港產八十後勇闖荷里活 前電視主持雷澤緯處男新書《荷里活式生存》

Press Release
港產八十後勇闖荷里活 學做戲兼尋找自己 前電視主持雷澤緯處男新書《荷里活式生存》 分享發現生命的幕幕血淚 雷澤緯,八十後,曾經在無線電視擔任實習記者、在東亞衛視當節目主持,然而越做越迷失,毅然離開這個城市,孤身勇闖荷里活。在美國著名的戲劇學校Lee Strasberg Theatre and Film Institute修讀表演,做了阿爾柏仙奴、安祖蓮娜祖莉和吳彥祖的師弟。告別校園後,留在美國參與電影及其他演出工作。 參演的獨立電影《Behind the Red Motel Door》,連環打入鹿特丹、韓國富川和阿根廷的國際影展;擔綱主演的短片《Fortune Cookie Magic Tricks》更打入全球近二十個影展,包括三藩市亞裔國際電影節及洛杉磯新晉電影人影展。同時,他更參與了外百老匯劇《Sex, Relationships and Sometimes Love…》洛杉磯站的演出。去年回港後,決定將四年的經歷寫成《荷里活式生存》一書,並將於本年度的香港書展期間推出。 雷澤緯自言:「這本書,看似是我在過去四年的演出歷程實錄,其實,這更像是一個在香港長大的八十後,如何在多年被訓練得只懂循規蹈矩、努力向上的生活過後,從另一片天地,找到成長的意義和重生的自己。」 在《荷里活式生存》裡,雷澤緯告訴讀者,戲劇學校裡教會了他面對自己才可以演出好戲。然後看看這名港產八十後小子,演戲經驗不足、又非以英語為母語,如何在芸芸數十萬想擠身荷里活的人當中,主動出擊,演好每一場可演的戲,包括獨立電影、短片、舞台劇、廣告……最重要是在這四年美國演藝歷程中,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路。自我發現的過程,除了學戲演戲,還有一個從小被照顧妥貼的大少爺,一個人如何在美國打理衣食住行,最後還學懂享受生活的經驗。 《荷里活式生存》由jcMotion發行,將於2013年書展期間在「tMG Bookstore」攤位 (3CON-015) 發售。網上訂購可登入:www.tmgbook.com。 本書facebook專頁 下載封面及書中照片 編輯垂注: 本書資料 書名: 《荷里活式生存》 作者: 雷澤緯 發行: jcMotion@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ISBN: 978-988-12365-1-7 作者簡介 雷澤緯 (Derek Lui),八十後,當過記者、電視台節目撰稿、電視主持、電台DJ、舞台劇監製、演員、電影節節目策劃。在躁動不安的一個年頭,決定去美國進修表演三個月,誰料三個月變了一年,一年又變了四年,更在美國開始參與電影及其他演出工作。當初出發是為了學戲,結果卻學了做人,決定將經歷出版成書,或許從此可以把作家加入自己的履歷表當中。 IMDB PAGE: http://www.imdb.com/name/nm3334725/ 內容介紹 在電視頻道主持節目幾年過後的一個晚上,忽然覺得自己每星期對著鏡頭說著同樣的話,已經變得非常麻木,於是跟友人合作了一齣舞台劇,卻自覺越努力越做得不好,那一刻是徹底的感到生活與工作已到達了一個樽頸位置,很想尋找突破,卻不知如何是好。 放棄香港的一切,出走美國進修表演三個月,本來是一鼓作氣的衝動決定,誰料三個月的「方法演技」課變了一年,之後更正式於美國成為職業演員,四年的美國演出生涯,經歷了艱苦的訓練、經濟的困難、試鏡的考驗、演出的苦樂、打入影展的興奮和於荷里活參演電影、舞台劇和廣告的奇遇。 而最意想不到的,是尋回已迷失於成長路上的自己。 作者書展與讀者會面 7月17日 (三) 8:00pm-9pm 7月21日 (日) 5pm-6pm 7月22日 (一) 8:00pm-9pm 「tMG Bookstore攤位」   各界推薦: 《狂舞派》《魔術男》電影導演黃修平:「雖然我相信,對於生活,世上還有很多人不是打從心底裡相信「認真你便輸了」的,但Derek更難得之處,就是他還有一份開朗和大方,與你分享這一切。這本看似平凡的書,只要你也是一個對生活用心的讀者,你一定會看得津津有味;如果你心裡有點苦澀,相信也可得到點舒解。」 愛情小說及《頭條日報》專欄作家唐希文︰「本書取名為《荷里活式生存》,多多少少是市場策略,個人覺得它的真正主題,是分享如何在紛亂的世界中認識自己、追尋自己,最後,接受和欣賞這個不完美,卻獨一無二的自己。就像雷澤緯所說,在我們的成長的過程中,總有很多人不厭其煩地告訴你,應該「成為」一個怎樣怎樣的人,然而,很少有誰鼓勵我們「做自己」。捫心自問,你到底有多了解自己?你願意面對最原始、最赤裸的那個你嗎?為了忠於自己,背後又要付上多少淚水與代價?」 舞台劇《火星人》編劇莎拉:「自以為贏在起跑線一路帶到尾的威風少將,到終點才知道是人生的起點。我原來不是我,要活出自己原來又有另一個遊戲規則。荷李活是個幌子,實情是要向大家揭示通往夢想次元的路徑,以自身傳記來引誘你跳出隨時會悶壞人的慣性生活安全網,活出更多可能性的自己。」 《The travel within: 擁抱印度》作者Pink Lee︰「對於如我這樣,對演藝行業如全沒有認識之人,這本書確實讓我能一窺做演員究竟是甚麼一回事,當然我最喜歡這本書的地方是,作者透過追夢這個過程,找到自我,接受自己和愛自己。對,結果並不重要,因為他已獲得了這段人生路上應該要學到的東西。」 舞台劇《白夜行》導演及演員蔡運華︰「別期望這是一本「素人如何在荷里活發圍」的工具書。但如果你想成為真正的演員,如果你想re-boot你的人生,來!看看他是怎樣走出自己的路。他讓我看見,每個人都可以reset自己的導航系統,走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 新城數碼財經台DJ祖嘉大娘︰「一聲出走, 生活緊拙,文化沖擊,小嚐甜頭,再受沖擊,在每個心內的衝突所引發的自覺與內省間,在書中真實地刻劃,到曲終人散,一切還言猶在耳。」
Read More

大學教授說詭話 張美君新書《寫在窗框的詭話》

Press Release
2013年6月17日 大學教授說詭話 張美君新書《寫在窗框的詭話》 馬家輝、洛楓同場暢論香港文學 城市散文結集為香港文化留下印記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主任張美君博士出版散文集《寫在窗框的詭話》 (匯智出版),走出象牙塔、放下學術論文,將源於理論的睿智,透過天馬行空的文學手法,重新透視生活的點點滴滴,讓文學回歸生活。 新書分享會已於6月15日 (星期六) 假誠品香港銅鑼灣店9/F Forum舉行,請來城中知名文化人馬家輝 (專欄作家、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助理主任)、洛楓 (詩人、作家、文化評論人)、劉偉成 (詩人、作家、編輯),與張美君暢談框裡框外的寫作角度和風格。 在分享會上,策劃《明報》世紀版的專欄作家馬家輝表示,看過張美君的學術論著,覺得她的文字「甚有斤兩」,力邀她在報章撰寫名為「看窗」的專欄,可說是本書的緣起。書中大部分文章來自她在《明報》的專欄,另有小半曾於其他地方發表甚或是首度曝光。結集成書之際,張美君找來區國強與陳蕙瑜為文字配上亮麗攝人的照片和趣味盎然的插畫,文字與影像圖畫的對話為本書帶來多一重意義。 馬家輝會上一針見血地道出結集這些專欄文字的重要。城市散文最能反映一個地方的面貌,城市的異質性能夠透過個人對城市的愛惡與矛盾表露無遺。但是這些文字如果只是散佈報章雜誌,並未有獲得應有的肯定,後人難以從中瞭解當代城市面貌。張美君將文章結集出版《寫在窗框的詭話》,為我城文化留下印記,更顯出本書於記錄香港文化的意義。 張美君與現場觀眾分析她的「詭」話的三重意思:那是一種「詭」計,以文學手法介入社會和生活,提供審視當下的另類角度;那是一種「詭」異,探討比小說更荒誕的現實;那更是一種吊「詭」(paradox),深入後現代城市中的種種矛盾。洛楓除了分析文章的詭異,也指出在香港這個城市能夠堅持文學創作,其實已經是夠詭異的。 大學教授的文章,不一定是艱澀的學術論文;文學創作也不一定曲高和寡。《寫在窗框的詭話》是個人記憶的感性,也是文化評論的理智。張美君便希望在抒情與說理之間,用她在分享會上的說法,就是借助理論來「瞭解自己,洞悉世情」。她也在序中自言:「這框內的每一篇隨筆、散文、評論其實都是一個小小的故事,是交錯的文類,是我與人、事、物、書本和電影的一段段不了情。」 編輯垂注: 張美君博士簡歷 張美君曾於香港及美國接受教育,現為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系主任。研究及教學範圍包括香港文化、視覺文化、城市及全球化問題、文化理論、小說與電影等。曾編著學術論著 Fruit Chan’s Made in Hong Kong、Between Home and World: A Reader in Hong Kong Cinema (《越界光影:香港電影讀本》)、Hong Kong Screenscapes: From the New Wave to the Digital Frontier、《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關錦鵬的光影記憶》、《尋找香港電影的獨立景觀》和《形象香港》(City at the End of Time: Poems by Leung Ping-kwan)。並編著關於閱讀城市的散文集《沙巴翁的城市漫遊》一書,現為《明報》〈世紀版〉專欄作家。《寫在窗框的詭話》是她第一本個人散文集。她酷愛茶葉、果醬、文學、電影和記憶。 文化界名人推薦 馬家輝 (專欄作家、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助理主任): 「於她,明窗如鏡,夜窗似夢,一面玻璃的外外裏裏都有她的綺思與故事,以及,她的冷眼和激情。」 洛楓 (詩人、作家、文化評論人): 「「框架」和「詭異」是這本書的靈魂,冀求安穩、固定卻又永遠飄離,是異相也是異端。張美君遊走於理論與日常生活、文本與影像、城市空間與歷史時間的網狀結構中,時而細膩抒情、時而滔滔雄辯、時而喃喃自語,但更多的時候是欲言又止或欲辨已忘言,因為現實的境況比理論更荒誕不經、人事的紛擾剪不斷理還亂。」 劉偉成 (詩人、作家、編輯): 「家,就是出發的起點,原來窗不單是讓屋裏人外望遠眺,還是給那些依仗着較多的獸性在外闖的旅人框起一點靈性的光亮,當他們以疲累的目光凝視,框內便流出一道涓涓的憶念來,上面浮滿了亮話,就是響亮、明亮、漂亮的家常話……」
Read More

A Glittering Opening Night for “Russia Through the Big Screen”

Press Release
[Chinese Version] 15 June, 2013 (Press release sent by Cultural Connections on behalf of UC RUSAL) A Glittering Opening Night for “Russia Through the Big Screen” Inaugural Russian Film Festival in Hong Kong Unveiled by Nikolay Lebedev and his Legend No. 17 Presented by UC RUSAL, a leading, global aluminium producer, and organized by Academia Rossica, an organisation to promote Russian culture, “Russia Through the Big Screen,” the First Russian Film Festival in Hong Kong celebrated its official launch on 14 June with the Gala Premiere of Legend No. 17, the latest work by the renowned award-winning director Mr. Nikolay Lebedev. Mr. Nikolay Lebedev, director of the opening film Legend No. 17, Mr. Matthias Warnig, Chairman of UC RUSAL, Mr. Vladimir A. Kalinin, Consul General of the Russian Consulate in…
Read More

香港首屆俄羅斯電影節 星光閃耀開幕夜

Press Release
[英文版] 2013年6月15日 (新聞稿由Cultural Connections代俄鋁發放) 香港首屆俄羅斯電影節 星光閃耀開幕夜 俄國得獎作品《冰之驕子》揭開序幕 導演Nikolay Lebedev親臨揭幕 由全球領導鋁生產商UC RUSAL呈獻、俄羅斯文化機構Academia Rossica籌劃的香港首屆俄羅斯電影節「俄羅斯大影院」正式揭幕。開幕電影為本年新鮮出爐旋即橫掃俄羅斯票房的《冰之驕子》,導演Nikolay Lebedev更親臨香港出席昨晚舉行之電影節開幕禮。 《冰之驕子》導演 Nikolay Lebedev先生、俄鋁主席Matthias Warnig先生、俄羅斯駐香港領事館總領事Vladimir A. Kalinin先生, Academia Rossica 總監Svetlana Adjoubei 女士一同出席昨晚於The Grand Cinema舉行的電影節開幕典禮。 Nikolay Lebedev乃俄羅斯最為人熟悉的導演之一,亦是俄羅斯當代電影先驅,作品包括《Snake Source》、《Admirer》、《Passion Soundtrack》及《The Star》等。其中《The Star》(2002) 更於海內外屢獲殊榮。 在開幕典禮中,Nikolay Lebedev向觀眾介紹其新作《冰之驕子》,分享背後的創作靈感與幕後故事。電影講述前蘇聯冰上曲棍球Valery Kharlamov 的傳奇一生,由童年、成長至光芒四射,最後英年早逝。電影於2013年4月公映後旋即登上票房冠軍寶座,直至今日的票房總收入達920,000,000盧布(28,750,000美元),入場觀眾人數達4,200,000人。上月《冰之驕子》於俄國最具規模的Kinotavr電影節獲得觀眾票選大獎,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冰之驕子》於香港亦甚受歡迎,昨晚開幕放映吸引超過500名觀眾入場欣賞,徇眾要求主辦機構加開至三個影院。其他電影也吸引不少本地電影愛好者,有電影在開幕前一個星期已經全院滿座。《最佳兒童動畫片》、《在格魯吉亞尋到愛》 以及《這個夏天真太冷》的戲票亦已經將近售罄。 俄鋁副行政總裁Vera Kurochkina女士表示:「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冰之驕子》導演Nikolay Lebedev先生參與俄羅斯電影節開幕典禮,一同分享電影節的成功與喜悅。希望大家能享受是次活動。香港首屆俄羅斯電影節將兩地的文化交流提升至更高層次。本屆電影節為您帶來獨一無二的機會,感受豐富及多元化的俄羅斯電影文化。」 籌劃電影節的俄羅斯文化機構Academia Rossica 總監Svetlana Adjoubei女士說:「我們很高興看到香港普羅大眾對俄羅斯電影的熱愛,而電影正是我們俄羅斯人引以為傲的文化遺產。我們很高興能籌劃此項有意義的文化活動,於未來七天展示俄羅斯現代電影最美好的一面。相信電影是理想工具,能多角度展現出俄羅斯豐富的文化特質。」 電影節於六月十四至二十日舉行,一連七日上映共九齣電影,作品題材多元化,讓觀眾一睹現代俄羅斯電影箇中最優秀作品。其中六齣電影將於國際或香港首次上映。詳情請參考 www.russianfilms.org 。所有電影均為俄語對白配以英文字幕。 開幕禮照片下載:[下載] 編輯垂注 有關「俄羅斯大影院」 首屆香港俄羅斯電影節「俄羅斯大影院」特別搜羅俄羅斯現代電影中的優秀作品,所有作品或導演皆曾獲得俄羅斯以至國際電影節最具代表性的獎項。 選映作品種類多元化,由史詩式寓言、劇情片以至喜劇、驚慄及奇幻電影,滿足各式各樣的香港觀眾。讓觀眾有機會一窺俄羅斯現況,感受現代俄羅斯電影的原創性、多元化和活力。 「俄羅斯大影院」由俄鋁呈獻及Academia Rossica統籌。謹此鳴謝俄羅斯聯邦駐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兼澳門特別行政區總領事館及Asia To Go 的鼎力支持。 有關俄鋁 俄鋁為全球領導鋁生産商,二零一二年分別佔全球鋁及氧化鋁的產量約9%及8%。公司旗下僱員約72,000 名,遍佈在全球五大洲19個國家。俄鋁主要冶煉設施位於西伯利亞,享有環保潔淨的再生水力發電,並鄰近蓬勃發展的中國市場。俄鋁的普通股於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股份代號:486),而代表俄鋁普通股的全球預託股份則於巴黎Euronext 專業版上市(RUSAL 根據Reg S GDSs 上市,而RUAL 則根據GDSs 第144A 條上市)。此外,按公司已發行的普通股而發行之俄羅斯預託證券已於莫斯科證券交易所上市(股份代號:RUALR/RUALRS)。 www.rusal.com 有關Academia Rossica Academia Rossica是於二零零零年在倫敦成立的文化機構,旨在於世界各地推廣俄羅斯文化。Academia Rossica主辦項目包括多個海外最大型的俄羅斯電影節,如在倫敦舉行的俄羅斯電影節、SLOVO俄羅斯文學節、ROSSICA Prize及ROSSICA俄羅斯文化國際回顧等等。Academia Rossica致力向全球觀眾展現最優秀的當代俄羅斯文化。 www.academia-rossica.org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