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建築學院 創意重塑新界末落鄉村

2013年10月15日
(新聞稿由Cultural Connections代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園境建築學部發放)

以藝術探索人與自然的互動
港大建築學院 創意重塑新界末落鄉村

香港版「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指日可待

日本三年一度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自2000年起,成為國際藝壇盛事。過百件藝術裝置與荒廢的梯田、停用的學校、無人的民居結合,12年來吸引超過一百萬人次到訪這個本來已老化頹敗的農業地帶,更為所在的新潟縣帶來35億日圓經濟效益。

類似的項目正在香港萌芽,香港大學園境建築學部的師生,將會在這個十月,用創意重塑新界龍丫排。是次參與的人員,均為「塑造大地:尋找自然與城市的和諧」課程師生。學生將在老師帶下,在這個距離林錦公路十五分鐘步程的偏僻村莊,設計六件裝置藝術。作品必須融入當地的自然環境與居民聚落,反映地貌、自然資源的特色,並探索環境變化、城鄉文化差異等問題。

該課程的重點,是透過「大地藝術」(Land Art),瞭解人與自然的關係。「大地藝術」最早出現於七十年代,藝術家在獨特的自然地貌上創作,以回應當地環境。最初出現時對當時的藝術界帶來衝擊,藝術品不在囿於博物館與畫廊,同時自然界的變化如風向、潮汐也成為創作過程的一部份。

任教課程及負責是次項目的麥詠詩 (Vincci Mak) 助理教授指出:「透過『大地藝術』,學生可以探索人類文化如何最好地與自然環境互動,找出文化 (culture) 與自然 (nature) 的平衡點。」

她指出,這次選址龍丫排,是因著這裡豐富的文化與自然內涵,非常適合學生探究自然與聚落、地貌與藝術的關係。最早聚居的客家人一直展現與環境融洽相處的智慧。在今日居民大舉遷往城市後,希望是項計劃能喚起對鄉郊「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 的重視,重新審視人文活動與自然環境的微妙平衡與互動。學生創造作品時,必須要掌握龍丫排的自然特徵與人文歷史,然後表達自己對環境與文化的看法。

課程師生將會於2013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大埔龍丫排進行藝術裝置,學生將在10月18日 (星期五) 下午3時至5時向評審介紹作品,作品將留在龍丫排。

有關作品的資料及紀錄,將會於中環下亞厘畢道2號藝穗會Fringe Vault展出,展期由11月13日至20日。發佈會將於11月16日 (星期六) 上午10時半至下午1時舉行,屆時學生將在場介紹作品,並由專家回應。

編輯垂注

(1) 採訪安排

如有興趣到龍丫排參觀現場藝術裝置及訪問師生/評審:
日期:10月18日 (星期五)
集合時間:下午2:15
集合地點:太和火車站 (公關將陪同傳媒朋友前往,敬請預約。)
如欲自行前往,歡迎索取地圖及交通資料。

如有興趣到藝穗會參觀展覽及採訪:
日期:11月16日 (星期六)
時間:上午10:30
地點:中環下亞厘畢道2號藝穗會Fringe Vault

如有興趣個別採訪項目負責人,亦歡迎聯絡。

(2) 項目負責人簡介

麥詠詩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 園境建築學部 助理教授
麥詠詩於美國南加洲大學修讀建築,獲建築學學士;其後往哈佛大學深造,專研園境建築,獲園境建築學碩士。麥女士曾於香港及倫敦執業,從事園境建築、城市設計等工作,負責的項目遍及亞洲、歐洲、中東等地。2009年起擔任香港大學園境建築學部助理教授,除教學外亦參與多個展覽,包括2011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2012年「港文化‧港創意」在三棟屋的展覽等。

(3) 香港大學「塑造大地:尋找自然與城市的和諧」課程簡介

「塑造大地:尋找自然與城市的和諧」(Shaping the Landscape: A Quest for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the City) 希望學修讀的學生透過特定場域的藝術裝置,探索人類與自然不斷轉變的關係。過程中學生須透徹瞭解當地的歷史脈絡,從中醞釀其藝術作品。得出的一系列作品,須捕捉該處的特質,運用當地自然物料、色彩與質感、光與風、人文歷史等。過去兩年,課程曾於薄扶林、鯉魚門舉行學生創作的「大地藝術」作品展覽。

(4) 網上資源

課程面書專頁:將會每日追蹤是次於龍丫排的裝置過程。

「塑造大地」課程網站:介紹課程過去兩年在薄扶林、鯉魚門的展覽,及海外「大地藝術」案例研究。

龍丫排地圖

(5) 圖片
「塑造大地」課程網站
Course_Web_Screen_Cap_resized
龍丫排現貌
Lung_A_Pai
2012年在鯉魚門的「大地藝術」作品 (左:Twin Cubes;右:Gone with the Wind)
Exif_JPEG_PICTURE Gone with the Wind_res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