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美萍、楊嘉輝媒體藝術作品 訴說香港事香港情

2014年9月17日
(新聞稿由Cultural Connections代香港藝術發展局發出。)

本地藝術家媒體藝術作品 訴說香港事香港情
梁美萍 智能手機令「低頭族」抬頭摘星
楊嘉輝 回溯二次大戰赤柱被遺忘歷史

媒體藝術不單能夠與創新意念和科技掛鉤,更可以探索人情歷史。最近本地藝術家梁美萍和楊嘉輝參與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流光曳影」第四屆大型互動媒體藝術展,分別以「星蛹」和「史丹利」兩個作品,探索香港人情和本土歷史。

「星蛹」:人造星光,以手機拉近彼此的心

梁美萍的作品「星蛹」剛於本週末開幕,大眾可以運用藝術家新設計的手機程式來「命名」星星,甚至為每顆星星寫上自己的祝福語句送給摯親好友,與他們分享星光。藝術家梁美萍見香港的都市裡,因著光污染越來越難看見星光,於是想到「摘星」這個意念。而她也觀察到香港的「低頭族」比任何亞洲城市也要多,港人整日看著智能手機,便希望以智能手機程式來令大家「抬頭」。

在梁美萍說:「我們透過令我們疏遠的手提電話,將彼此的心拉近,我們就會找到我們所失去的。」她在尖沙咀科學館外搭建了一個半球型帳篷,被參觀者命名的星星和祝福語句會即時投射到帳篷上。越多人參與,帳篷內便會越多星光,驅走黑暗。兩週的展覽期完結後,大眾仍可透過手機程式仰望天空摘星,繼續與朋友在虛擬世界分享星光。

「史丹利」:人造沙灘,重現二戰本土歷史

另一位藝術家楊嘉輝的「史丹利」則以室內的人造陽光與海灘,重現赤柱往事。藝術家找出赤柱戰俘營內著名文物「喬伊斯床單」的數位影像,擷取當中的刺繡簽名,層層疊於藍天白雲照片之上。另外,還有取材自戰俘口述歷史訪問錄音而創作的聲音藝術裝置,人造日光的亮度隨聲音變化,讓黑暗歲月的歷史與人工沙灘的明媚形成鮮明對比。

楊嘉輝認為:「關於赤柱,很多人常常忽略其在二次大戰之中的顯赫功績,包括赤柱拘留營的一段歷史。」因此他決定以藝術創作的手法,帶引觀眾重新注視這被遺忘的一頁。除了展覽,更會於本週四及日舉辦「芥辣飯」晚餐,讓人一嚐當年戰俘營的差劣伙食。

「星蛹」與「史丹利」均為「流光曳影」的展覽活動。「流光曳影」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統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藝術推廣辦事處協辦,除了兩位本地藝術家外,亦請來美國光影大師Jim Campbell 帶來環球貿易廣場 (ICC) 外牆上的「迴環」,和在中環愛丁堡廣場上由二千個燈泡組成的「晃光」。「流光曳影」由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邵志飛教授和莫奔教授策展,各項展覽將及活動將於9月至10月,在香港不同角落舉行。

編輯垂注

高清圖片下載:http://goo.gl/vqn54I

星蛹 Star Pupas

日期:9月14日-9月28日
時間:18:00 – 22:00
地點:香港科學館地下廣場(科學館道2號)
下載程式: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fleetinglights.starpupas

「星蛹」手機程式截圖:命名星星
Starplus-app-sc1_lowres
「星蛹」手機程式截圖:分享星光
Starplus-app-sc4_lowres
在科學館外搭建的半球型帳篷
20140914_190831_lowres
20140914_165118_lowres
帳篷內外也可看見參加者輸入的文字,投射在帳篷上
photo_dome_lowres
20140914_191045_lowres

史丹利 Stanley

日期:9月2日-10月2日
時間:10:00 – 20:00
地點:銅鑼灣金朝陽中心二期17樓(登龍街1號)

「史丹利」晚飯表演:芥辣飯
日期:9月18日、9月21日
時間:19:00 – 20:00
地點:銅鑼灣金朝陽中心17樓(登龍街1號)
(請電郵至 stanleyinternees@gmail.com 預約,名額有限,額滿即止。)

「史丹利」展覽現場:室內沙灘
Stanley-1_lowres
「史丹利」展覽現場:海報
Stanley-2_lowres
楊嘉輝將著名文物「喬伊斯床單」上的刺繡簽名,層層疊於藍天白雲照片之上。
PosterSample_lowres
「喬伊斯床單」(圖片取自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網站 www.iwm.org.uk,僅供參考用,並非「流光曳影」展品。)
large_lowres

附件一:「流光曳影」節目概覽

節目 藝術家 地點 日期 時間
「流光曳影」展覽*
史丹利
Stanley
楊嘉輝 銅鑼灣金朝陽中心二期17樓
(登龍街1號)
9月2日-10月2日 10:00 – 20:00
迴環
Eternal Recurrence
Jim Campbell 環球貿易廣場(ICC)外牆
(最佳觀賞位置為中環至灣仔海濱)
9月10日-10月8日 19:00 – 19:40
20:25 – 20:55
21:10 – 22:00
晃光
Scattered Light
Jim Campbell 中環愛丁堡廣場 9月11日-10月1日 18:00 – 23:00
Jim Campbell的光影旅程1990-2014 Jim Campbell 香港城市大學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M9001室
(達康路18號)
9月12日-10月12日 11:00 – 19:00 (Mon-Sat)
12:00 – 17:30
(Sun)
星蛹
Star Pupas
梁美萍 香港科學館地下廣場
(科學館道2號)
9月14日-9月28日 18:00 – 22:00
其他活動
「史丹利」藝術家講座** 楊嘉輝 銅鑼灣金朝陽中心17樓
(登龍街1號)
9月9日 19:00 – 20:00
藝術家座談會*** 全部藝術家 城市大學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M3017室
(達康路18號)
9月15日 12:30 – 18:00
藝術家工作坊*** 全部藝術家 城市大學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M8061室
(達康路18號)
9月16日-18日 13:30 – 18:00
「史丹利」晚飯表演:芥辣飯** 楊嘉輝 銅鑼灣金朝陽中心17樓
(登龍街1號)
9月18日
9月21日
19:00 – 20:00

* 展覽每日均設導賞(「迴環」除外),詳情請參閱:www.fleetinglight.hk。
** 「史丹利」活動須電郵至 stanleyinternees@gmail.com 預約。
***「藝術家座談會」及「藝術家工作坊」 請電郵至jamesimi@cityu.edu.hk預約。工作坊名額為15名,報名時需遞交一封簡短的申請信(不多於150字),歡迎附上履歷。

附件二:「流光曳影」展覽簡介

FleetingLight-20140814b-Poster-01_lowres下載高清圖片及「流光曳影」海報:http://goo.gl/vqn54I

策展人語

「燈光使城市變得閃爍奪目。一如上世紀初的巴黎,香港被譽為現代的「光影之城」。我們習慣用光去裝飾高樓大廈,並讚嘆於它們這份閃亮生輝的存在證明。光與影兩者古往今來有着千絲萬縷的瓜葛,早在太古之初,這種二元關係就出現在人類的神話之中,也一直為不同文化所廣泛採用。這次展覽讓我們在當代背景下重新探討兩者之關係,除了探索數碼化後可以隨時透過『開關』控制的『光』以外,也是過度受光照刺激的城市的一次疾呼︰讓我們重新尋覓光與影於城市的深層意義,並享受光影交融所帶來的樂趣。」

── 邵志飛、莫奔

迴環 (Jim Campbell)

「12年前,當我第一次來香港的時候,就想過在其中一幢摩天大樓玩光弄影。當時,我已經以LED燈設計作品,也很陶醉於想像在摩天大樓的規模及為觀眾接受的前提下,可以呈現出什麼畫面。10年以後,機會終於來臨;環球貿易廣場相對獨立的地理位置,是個可以讓我在香港盡情探索光影的最佳地點。今次的主要困難,在於玻璃幕牆的形狀,致令每幅圖像的長度都是其闊度的8倍,這可算是一個奇形怪狀的『螢幕』。最後,我決定把3塊『螢幕』打造成不斷循環、相互平行的通道,而每塊幕牆就像一扇窗,映照出一段更遠更長的旅程。

在找尋合適的人類動作的過程中,我發現游泳的姿態,恰恰與整幢建築配合得天衣無縫;泳手無視重力,上下游弋,迴環於環球貿易廣場的幕牆之中,循環不斷。」

― Jim Campbell

「迴環」預告片:

「迴環」在環球貿易廣場外牆上演
CC20140812_119s_lowresCC20140812_108s_lowres
CC20140812_032s_lowres

晃光 (Jim Campbell)

曾在世界各地展覽獲得觀眾及藝術家一致好評。二千個燈泡無序的排列在裝置上,隨意地一閃一滅,彷如脈搏跳動。然而,當我們圍著裝置走動,便會發現作品沿用點彩畫法,以螢幕為畫報,用光與暗畫上一個立體人像,如同站在前方的人們攜同着各自的影子遊走在四散的光芒之中。

「晃光」矗立愛丁堡廣場
IMG_7348_lowres
IMG_7439_lowres Copy of IMG_7393_lowres

Jim Campbell的光影旅程1990-2014

「光影大師」Jim Campbell 由1990年到2014年的精選作品回顧。在香港城市大學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九樓展覽廳重新編織大師的光影旅程。

Jim Campbell 作品:Home Movies 1040, 2008
2b_JCampbell_HomeMovies1040_roanoke2010_lowres
Jim Campbell 作品:Motion and Rest #5 (white), 2002
4_JCampbell_mr5_white_2_lowres

星蛹(梁美萍)

我們的身體互相靠近的同時,彼此的心卻正在疏遠,就像漸漸消失的城市星空,原兇似是手提電話。梁美萍邀請大家帶同手機應用程式,去看一顆星、燃亮一顆星、命名一顆星,再透過手提電話紀錄這顆星、分享這顆星,讓疏離我們的原兇,重新成為拉近我們的工具。分享的星星愈多,在展覽內巨型的天幕上所投射出的星星便愈光,在大型天幕中我們將找回我們失去的東西。

史丹利(楊嘉輝)

「有人曾經說過:在一個只得一片蔚藍的世界裹,顏色已不復在 …… 若果碰上什麼奇怪的事情,你會去探尋其故;但當外面的世界遙不可及,不可供作比擬時,那麼一切奇怪的事情都會變得正常。」——《海灘》,艾力克斯.葛蘭

香港的沙灘乃嬉戲之地、浪漫之地、旅客消費之地、亦是「人工自然」的最佳代表。大大小小的沙灘,分佈於這個城市的海岸線上,其中最具標誌性的可謂赤柱海灘。赤柱這個地方不僅擁有公共屋邨,及一個售賣手工藝品與量產藝術品的市集,同時亦有一幢富有維多利亞時期色彩、現在已被重建成商場的政府大樓坐落其中。赤柱呈現的形象,是一個陽光永照之地,而當中只有永恆的循環及無盡的享樂,過客卻全然不留痕跡。

關於赤柱,很多人常常忽略其在二次大戰之中的顯赫功績,包括赤柱拘留營的一段歷史。位於赤柱的拘留營,在日據時期曾經囚禁過香港平民與殖民地政府一眾高級官員。而在全球集中營歷史中彌足重要的一件物品 — 「喬伊斯床單」— 就是由赤柱集中營中的一名戰俘所製作。

當時,營中的助護喬伊斯 (Daisy Mary Joyce) 暗暗收起了一張寛大的雙人床床單,在囚期間她把超過1100個名字、圖案、簽名、及符號,繍於床單之上。那些符號,實際上是由她發明的「秘密代碼」,用作記下一些瑣碎無聊的事情,在監禁其間聊以自遣,不致無事可做。但其中最有價值的,就是那些與喬伊斯一同被囚於赤柱監禁的戰俘,他們的簽名的刺繡。那些戰俘的簽名,都是喬伊斯在工作期間收集得來,然後一針一線親手繡在床單之上的。直至2009年這張「喬伊斯床單」才首次公諸於世。

是次展覽中,楊家輝會展示三組以赤柱為研究對像的文件與藝術作品,包括一組聲音作品、一個「室內沙灘」裝置、以及一系列的印刷品及物件。其中聲音作品的素材,來自帝國戰爭博物館檔案內赤柱戰俘的訪問錄音。受訪的戰俘包括喬伊斯,和循道衛理聯區區長、當年的英軍執行牧師Joseph Ernest Sandbach。印刷品上的圖案,取自「喬伊斯床單」的上的簽名刺繡。藝術家將刺繡的數位影像,層層疊在一張張於商業圖片庫購買的、最陳腔濫調的晴天照片之上。

附件三:「流光曳影」策展人、參與藝術家簡介

策展人簡介

邵志飛 (Jeffrey Shaw)

邵志飛是國際知名的藝術家及學者,曾參與多個國際展覽,廣受好評,其作品為科技及文化革新立下重要的里程碑,並為理論研究,設計行業及數碼媒體帶來開創性的影響。

邵教授的藝術成就、作品、策展項目以及對教育的付出,引領着新媒體研究的全球性發展。作為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技術)中心(ZKM)圖像媒體研究所、 UNSW iCinema 研究中心的創辦人及董事,以及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的院長,邵教授對當代藝術新媒體的實踐影響深遠。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教授瑪莎金德證明了這一點︰「邵志飛的成就……是一直無法比擬的。他不僅透過自己的作品為互動藝術帶來突破,而且還培育了整整一代的新媒體藝術家和理論家。」

莫奔 (Maurice Benayoun)

莫奔是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的教授,過去三十年間一直是媒體藝術的先鋒,至今囊括20多過國際性獎項,當中包括1998年的奧地利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的Golden Nica 大獎。他曾於世界知名的藝術館策展及參展,如巴黎龐畢度中心、里昂、蒙特利爾,及漢城等地,並為多個東亞城市作大型的城市裝置藝術展覽。

作為重要的藝術實踐者,莫奔的作品一貫以內容優先,着重傳達與社會政治和歷史問題有關的信息,及表達對人類的能力和行為的理解。作為學者,他創造了「臨界融合」的概念,解釋藝術的真實感是由虛構與現實聚結而成。

此外,他致力推動新媒體藝術發展,為其他新媒體藝術家及新進新媒體藝術家提供展出的平台。由於醉心於多媒體藝術研究,莫奔創立了巴黎第一大學的 CITU Lab 及巴黎第八大學,同時為 H2H Lab Scientific Interest Group的創辦人及總監,也是創意媒體學院的 R&V research programme 的掌舵人。

參展藝術家簡介

Jim Campbell

FL_JimCampbellJim Campbell有「光影大師」之美譽。在過去數十年間,他利用LED技術為觀眾揭示「徐徐消逝的影子」。他的作品一如柏拉圖的洞穴隱喻:流動的影子是帶領我們通向現實世界的幻像,亦如剪影般勾劃出現實世界的輪廓。他的低像素LED矩陣,匠心獨運,顯示出光的弔詭之處 - 在不存在的情況下,它仍能揭示那些隱藏的存在物。Jim Campbell的作品總有鮮明易見的主題,觀眾可用眼睛傾聽光影細語它一瞬即逝的生命。

Jim Campbell 1956生於芝加哥,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現居美國三藩市。

梁美萍 (Leung Mee-Ping)

FL_LeungMeePing梁美萍致力於藝術及本土文化的研究,日常生活的體驗及思悟是她創意及創作的重要源泉。她的創作涵蓋裝置藝術、多媒體藝術、公共藝術及社區藝術等。她以研究為基礎,她的作品探討人類生存處境中面臨的道德、社區、記憶等問題,這也與她在視覺文化及全球化領域的理論研究相輔相成。

梁美萍生於香港,先後取得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學士、美國加州藝術學院碩士及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博士。現為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

楊嘉輝 (Samson Young)

Signal Path II: Sinister Resonance楊嘉輝接受古典音樂及作曲訓練,作品卻不限於聽覺,創作形式不拘一格。2007年,楊嘉輝以裝置計劃「快樂時光」獲得首屆彭博(Bloomberg)新一代藝術家獎,自始開始活躍於音樂廳以外的藝廊、博物館、劇場等各類藝術場域。其後,楊嘉輝在「奧地利媒體藝術節電子藝術大奬」(Prix Ars Electronica)中,獲頒聲音藝術榮譽獎。其他獎項包括:第十五屆日本新媒體藝節互動藝術組評審推薦獎、紐約現代音樂協會(New York Society for New Music)Brian M. Israel 獎等。曾被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的環球網站選為 「Top 20 People to Watch in Hong Kong」之一。2013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媒體藝術界別「年度最佳藝術家」獎。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作曲博士,師承電腦音樂先驅Paul Lansky。創立實驗音樂團體「現在音樂」,曾任香港小交響樂團駐團藝術家。現為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助理教授。

附件四:主辦機構及統籌機構簡介

「流光曳影」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統籌

香港藝術發展局

香港藝術發展局於 1995 年成立,是政府指定全方位發展香港藝術的法定機構。藝發局的角色包括資助、政策及策劃、倡議、推廣及發展、策劃活動等。

香港藝術發展局的使命為策劃、推廣及支持包括文學、表演、視覺藝術、電影及媒體藝術之發展,促進和改善藝術的參與和教育、鼓勵藝術評論、提升藝術行政之水平及加強政策研究工作,務求藉藝術發展提高社會的生活質素。

香港藝術發展局曾主辦過去三屆大型媒體藝術展,包括「體/映/戲」(2006)、「燈陸.亞高高」(2008)、「發明π:香港新媒體藝術樂園」(2011)。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

作為亞洲首家的創意媒體院校,創意媒體學院的創校宗旨是培育新一代的跨領域藝術家和創意媒體專才,並為本港、中國大陸及海外的創意媒體產業銳意求新,發展創意科技。創意媒體學院曾舉辦不少成功的活動,如CMC Summer Festival, The Burning Edge: Making Space, Activating Form, Melting Pot, Extended Eclectics: New Sonic Adventures。